登录 注册 帮助 联系我们
  • 首页
  • 数据资源
   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数据
    全国测震台网地震数据
    流动地震观测数据
    人工探测数据
    成果数据
    重力数据
    地磁数据
  • 数据汇集
    地震数据汇集
    成果数据汇集
    观测信息汇集
    其它数据汇集
  • 数据共享
    数据共享类型
    数据共享方式
    用户权益
    数据服务FDSNWS
    共享成果
  • 技术服务
    数据分析处理服务
    地震观测数据质量评估技术服务
    数据托管
    实验场场地波速测量系统
  • 模型产品
    壳幔速度模型
    壳幔界面模型
    AI地震学数据集
    谛听地震大模型
    面波速度模型
    重力模型
    壳幔各向异性模型
    地震波衰减模型
    地震精定位目录
    震源机制解目录
    震相走时
    中强地震数据集
    行星地震数据
  • 研究成果
    深部结构
    地震震源
    AI地震学
  • 教育交流
    科普教育
    会议培训
登录 注册 帮助 联系我们

模型产品

  • 壳幔速度模型
  • 壳幔界面模型
  • AI地震学数据集
  • 谛听地震大模型
  • 面波速度模型
  • 重力模型
  • 壳幔各向异性模型
  • 地震波衰减模型
  • 地震精定位目录
  • 震源机制解目录
  • 震相走时
  • 中强地震数据集
  • 行星地震数据

实测钻孔数据约束的中国大陆工程场地VS30网格数据(30弧秒)—2024版

2025-10-11

数据名称:实测钻孔数据约束的中国大陆工程场地VS30网格数据(30弧秒)—2024版

该地图数据基于中国大陆的7939个工程钻孔和SRTM 30弧秒(约900米)精度的DEM产出的地形坡度数据,应用SCK模型拟合产出。

数据范围:中国大陆

数据来源:7939个中国大陆实测钻孔数据约束,无实测钻孔约束位置采用基于协同克里金方法的SCK模型结合实测钻孔和地形坡度拟合估计。

数据格式:DBF

数据精度:30弧秒(约900米)

共享协议:CC BY

文献引用:Zhou, J., L. Li, X. Li, N. Xi, and X. Tian (2024). A 30 Arcsec Resolution VS30 Map for Mainland China Using Refined Topographic Slope-Based Cokriging (SCK) Model, Bull. Seismol. Soc. Am. XX,1–17, doi: 10.1785/0120240104

说明:

VS30

VS30是一个地震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。表示地表以下30m深度内的平均剪切波速。因为确定场地类别是分析工程场地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(场地地震效应)的关键环节,所以VS30作为最重要的场地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地震区划、地震保险、地震应急响应等很多地震工程领域。

VS30的计算公式:

式中为某层的层厚,为某层的剪切波速度,而所有层位之和为30m。

2024版SCK模型

SCK模型的全称是基于地形坡度和协同克里金方法(CoKriging)的VS30拟合模型。在利用实测的VS30数据的空间关系进行VS30拟合的基础上,模型利用地形坡度作为协同克里金的辅助参数,利用地形坡度与VS30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提高VS30的拟合精度。2024版SCK模型除提升了算法精度外,还引入了周边综合地形环境的影响,进一步提升了模型性能。

本数据集

本数据集由中国大陆7939个实测钻孔数据约束,在实测钻孔数据位置,地图结果收敛到与实测数据一致。在京津冀首都圈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东部钻孔数据密集的地区,钻孔数据能达到公里级别的完整覆盖,从而使本VS30数据结果基本由实测钻孔控制。

在无实测钻孔数据覆盖地区,随着距离实测钻孔数据的距离拉远,本VS30数据结果逐渐由钻孔控制转变为钻孔数据与地形坡度联合控制,由基于地统计学协同克里金方法的第二代SCK模型拟合产出。与2022年第一代SCK模型相比,第二代SCK模型不仅考虑待求点所在位置的地形坡度,还考虑待求点周边综合地形环境的影响,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拟合质量。

与上一代SCK模型产出的中国大陆场地VS30数据(2022版)相比,新的2024版中国大陆场地VS30数据集拟合精度提高超过10%。

与美国USGS应用于ShakeMap的同类型VS30数据产品相比,本数据集能够有效地区分盆地、山间谷底、和冲洪积平原的VS30差异;能够正确地估计山地地形的VS30;拟合准确度高于USGS产品。

与采用地质参数拟合的同类型产品相比,本数据集避免了地质界线导致的人为地图边界;本数据集地图数据空间上连续变化无突变跳跃;且地形坡度参数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对地质区块有良好的代替和解释。

完成团队

数据集制作:

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:周健,李丽,田鑫

北京工业大学:李小军

中国地震台网中心:席楠

数据集发布: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

数据集引用: DOI:10.1785/0120240104

数据格式一览:

 

图1. 数据格式一览

地图数据成图样例:

 

 

图2. 数据成图样例-中国大陆场地VS30地图

实测钻孔数据位置示意(经简并):

 

图3. 数据集使用的7797个中国大陆实测钻孔数据位置示意图(经简并)

数据集局部成图示例:

 

图4. 数据集在京津冀地区的局部成图示例

 

图5. 数据集在成都平原地区的局部成图示例

 

图6. 数据集在东部黄河沉积平原地区及附近山前和山间盆地地区(河南省及附近地区)的局部成图示例

 

图7. 数据集在东北地区的成图示例

数据集准确性比对结果:

 

图8. 2024版SCK模型与2022版SCK模型的估计误差分布比对

 

图9. 2024版SCK模型在不同地质时代分区上与美国USGS模型结果比对。Q为第四纪,T为第三纪,Mz为中生代,Pz&Pre为古生代及之前地层

附件:实测钻孔数据约束的中国大陆工程场地VS30网格数据(30弧秒)—2024版

vs30-2024.dbf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:100081 邮箱地址:esdc@cea-igp.ac.cn 联系电话:010-68729440
@2023 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
京ICP备08002722-3号